🔥 深度解讀AI穩定幣早期項目02—— USD.AI @USDai_Official

當前,AI 的快速發展對計算資源和相關基礎設施的需求巨大。然而,傳統的融資模式卻存在諸多弊端:它們速度慢、不透明、受地理限制,並且缺乏可擴展性。 USD.AI 的誕生,瞄準的是 AI 硬件和DePIN的融資痛點。諸如 GPU 算力集羣、新型物聯網網路等項目往往資本開支巨大,卻難以從傳統銀行獲得貸款(即便它們有穩定現金流)。同時,大量DeFi資金缺乏可靠的高收益去處。 USD.AI 將二者對接:通過協議池把用戶的穩定幣出借給經過嚴格遴選的AI基礎設施運營商,以其昂貴的硬件設備作抵押。這樣,這些運營商獲得急需的擴張資金,能夠購買更多設備、擴大算力規模,而出資的加密用戶則賺取高額借貸利息回報,實現雙贏。 ⭐️ 一、核心機制 USD.AI 採用雙代幣模式,發行兩種穩定幣資產:USDai 和 sUSDai,允許用戶存入穩定幣,鑄造USDai;質押USDai則可獲得sUSDai。

  • USDai 是低風險的合成美元,以生息國債支持的穩定幣(如 M^0 的 "M" 代幣)爲抵押,但底層產生的國債收益不會分配給 USDai 持有者。它提供的是穩定性和流動性。隨時可贖回。
  • sUSDai 是面向投資者的“收益版”代幣,資金投向AI算力、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貸款,獲取這些實體資產的收益。因此 sUSDai 收益來源有兩部分:一是 USDai 的底層國債產生的收益,二是對 AI 硬件、DePIN 資產等實物基礎設施貸款的利息。 注意,sUSDai有一個 30 天的贖回窗口,如果不想等待30 天,想提前獲得優先贖回權,可以參與 QEV 拍賣機制來競價。(QEV 具體介紹將在下一節展開) 總之,USD.AI 目的在於通過雙代幣USDai/sUSDai,將那些原本缺乏流動性的AI硬件、計算設備和DePIN資產,轉化爲高效、可流動的生產性資本。 ⭐️ 二、技術解讀 在技術機制設計上,USD.AI 引入了 CALIBER 資產框架和 QEV 贖回機制,爲上述模式提供了安全網和流動性保障。 CALIBER 框架是一套將實體資產數字化並法律化托管的方案。當借款人以AI硬件作爲抵押貸款時,USD.AI 會鏈上鑄造代表該資產的NFT所有權憑證。如此一來,如果借款人違約,協議可依法收回並處置設備,償付投資人。在用戶看來,CALIBER 意味着 sUSDai 背後的資產是真實、有保障的硬件,提升了整個系統的可信度。 QEV 機制則用於管理 sUSDai 的贖回流動性。不同於一般穩定幣的先到先得隊列,USD.AI 將贖回設計成每月一次的盲拍,協議把當期可用於贖回的資金打包,允許想退出的持有人匿名競價贖回。出價越高(願意放棄的利息越少)者優先兌換,相當於用市場手段決定誰先退出。這樣的拍賣機制防止了擠兌恐慌,並激勵長線持有。 ⭐️ 三、參與方式 目前 USD.AI 處於內測階段,參與者可以在 Arbitrum 上鑄造 USDai 和 sUSDai。由於仍屬封閉測試,官方暫未開放公開的應用界面,普通用戶需在官網填寫白名單爭取參與資格。 按照路線圖,項目計劃很快開放公測,上線以太坊主網、Berachain 等更多鏈,同時即將推出名爲 Cores 的積分獎勵機制——早期內測用戶和貢獻者將按活動獲得積分,用於後續獎勵。 ⭐️ 四、風險提示 流動性滯後風險:由於 sUSDai 採用封閉週期的贖回設計,正常情況下贖回需要等待一個週期(約30天)才能提取底層資產。如果在短時間出現集中贖回需求,用戶的資金流動性將受限。爲此項目引入了 QEV 拍賣機制以緩衝,但二級市場流動性依然可能在極端情況下出現短暫不足,需有一定流動性預期管理。 早期協議風險:USD.AI 還處於早期測試階段,其智能合約、拍賣機制等可能存在尚未暴露的問題,需要經過時間檢驗。參與之前,需要對可能的極端狀況做好心理準備和風險評估。 ⭐️ 五、未來展望 隨着人工智能基礎設施需求的爆發式增長,USD.AI 的這套模式運行良好,不僅意味着 DeFi 資金可以大規模湧入支撐AI網路的建設,還意味着 USD.AI 可能成爲 AI 基礎設施時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當然,項目發展仍需時間的檢驗,我們可以保持關注。若有關於 USD.AI、或者AI穩定幣的想法,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查看原文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