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talik詳解以太坊願景:混合L1+L2擴容 重塑應用生態

Vitalik眼中的以太坊:技術、生態與未來願景

近期,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 Buterin接受了一次中文在線訪談。這是Vitalik近年來首次進行中文AMA,旨在讓社區從技術、生態和未來方向等角度深入了解以太坊的現狀。以下是Vitalik就一些關鍵問題的核心觀點總結:

Vitalik中文AMA:以太坊的技術、生態與未來

總體願景

Vitalik認爲,"世界計算機"的本質是"讓全球應用能互操作的平台",而非"能同時支撐所有全球應用的單一計算機"。以太坊既是長期價值儲存的數字資產,也是支持全球應用互操作的底層平台。這兩個定位並不矛盾。

"世界計算機"通過高度去中心化、可信的L1層與具備擴容能力的L2層協同實現。L1的核心任務是保障安全性與網路韌性,即使基金會不存在,全球開發者仍能基於開放協議維護生態。L2則承擔性能擴展與場景創新,如高吞吐、隱私或AI協作等。

兩者關係如同城市地基與建築:L1確保根基穩固,L2允許自由設計形態。但前提是L1必須維持足夠吞吐能力,使任何用戶或應用在必要時都能與主網交互,同時保證互操作性,避免L2成爲封閉孤島。

總的來說,以太坊無需在"數字黃金"與"世界計算機"間二選一。兩者兼容正是其獨特價值所在:以太坊既需要像比特幣一樣成爲去中心化、抗審查、可信的價值存儲,也必須作爲基礎設施支撐全球應用互操作。

Vitalik中文AMA:以太坊的技術、生態與未來

擴容路線

Vitalik提出了"混合L1+L2"的擴容方案,即L1也需承擔部分角色,如增加blob空間支持L2,推動跨L2互操作等。具體哪些交易應在L1或L2進行,需要市場實踐來明確。

純L2路線難以接受,因爲:

  1. 可能損害ETH作爲交換媒介和價值儲存的地位
  2. 若擔心L2"搶奪"L1用戶且不回饋,在L1"幾乎無所作爲"的情況下更嚴重
  3. 跨L2操作仍需L1支持,L2出問題時用戶也需L1作爲退路

純L1路線同樣難以實現,因爲:

  1. 若L1支持過多交易,易導致中心化
  2. 對鏈上交易需求無止境,總能找到需要更高TPS的應用場景
  3. L2不僅提供擴容,還能通過預確認提供更快速度,通過排序器避免MEV等

因此需要混合L1+L2方案。Vitalik認爲,L2的角色將繼續演變,如注重隱私的L2、應用特定L2等可能會出現。短期應同步提升L1能力、增加blob空間、推動跨L2互操作,讓市場決定哪種擴容方式適合哪類應用。

Vitalik中文AMA:以太坊的技術、生態與未來

中心化排序器

對於中心化排序器,Vitalik認爲其優勢在於:

  1. 可防止通過搶跑等方式竊取用戶資金
  2. 即時預確認便於傳統應用轉爲區塊鏈應用
  3. 可通過強制包含等機制防審查,通過樂觀/零知識證明防止違規

但中心化排序器仍有風險,因此不能完全依賴,需保留用戶在基礎rollup或L1直接交易的能力。生態中應同時推進這兩種方法,以觀察哪種更適合不同應用。

保持普通用戶發送抗審查交易的能力至關重要。

L1與L2的關係

目前沒有所謂"ETH 3.0"。Justin Drake的5年計劃只涉及共識層,不包括執行層。

L1和L2的關係平衡是執行層問題。相關路線圖包括:增強L1能力(提高gas上限、添加無狀態驗證等)、改善跨L2互操作、擴展blob等。

對於L2是否向L1支付足夠費用的爭議,不應短視。之前擔憂的是L1"吸L2的血",現在blob費30天才500 ETH。若blob目標從3提至128,月燒21333 ETH,年256000 ETH。

敘事易變,當務之急是加強L1,確保該在L1發生的能在L1發生,增加blob,保持社區適應性。

Vitalik中文AMA:以太坊的技術、生態與未來

生態發展方向

Vitalik認爲當前區塊鏈社區乃至全球處於危險狀態,許多缺乏長期價值甚至惡意的事物獲得過多關注。

應對之道不是一味反對,而是提供更好的選擇。目標應是展示穩定、光明未來的可能性。這不僅關乎區塊鏈(如何超越短期炒作),也涉及更廣泛社會議題(如何證明去中心化民主模式的可行性)。

以太坊作爲成功的開放去中心化生態,可爲世界提供積極榜樣。但"去中心化"不等於"無爲而治"。以太坊基金會的"減法哲學"旨在維持生態平衡,而非徹底撤離。基金會應在必要時介入平衡(如某領域過度中心化或公共物品缺失),問題解決後再撤出。

這種方式類似道家思想,需要智慧和能力的提升,而非簡單的"無爲即成功"。短期內需在某些領域加大努力,實現關鍵轉型。

Vitalik中文AMA:以太坊的技術、生態與未來

吸引開發者

Vitalik強調需同時解決三個問題:

  1. 吸引更多開發者
  2. 鼓勵開發更多開源、安全、符合標準、具長期價值的應用
  3. 在解決第2點時避免形成封閉圈子

他主張以太坊對齊應是技術層面而非社交層面的遊戲。

目前最緊迫的中心化問題往往不在L1,而在L2、錢包或應用層面。整個生態需共同努力,既擴大吸引新開發者,又在去中心化和無需信任方面取得進展。

實現方法包括:

  1. 教育開發者區塊鏈基礎知識
  2. 基金會開發一些高難度技術組件(如ZK編程語言)簡化應用開發
  3. 爲開發者提供明確標準,如客戶端測試、L2分級框架等,並將類似標準擴展到ZK應用、錢包等領域

Vitalik中文AMA:以太坊的技術、生態與未來

零知識證明應用

Vitalik對非金融類零知識證明用例特別感興趣,如:

  1. 反女巫驗證:許多服務要求KYC並非真需要身分信息,只是爲防機器人或重復帳戶。這可通過零知識身分證明、聲譽證明甚至代幣證明實現。
  2. 隱私保護AI應用:這裏全同態加密可能比ZK更合適,若能進一步降低FHE開銷將大有可爲。
  3. 用ZK-SNARK封裝任何Web2帳戶在Web3使用,如ZKEmail、匿名Aadhaar、ZKPassport、ZKTLS等。

他認爲這些技術有望通過保護個人自由和隱私來解決諸多社會、安全、治理等領域問題。

Vitalik中文AMA:以太坊的技術、生態與未來

去中心化加速

Vitalik糾正了一個誤解:d/acc不是"去加速",而是"去中心化防御性加速"。

他認爲單純減速是錯誤的,和平時期會延誤重要進步,危機時期則會被積極加速者吞噬。去中心化和防御技術需要與其他技術競爭。如果攻擊性技術快速進步而防御滯後,世界將更危險;如果中心化技術快速發展而去中心化技術停滯,世界將更集中。

因此需要平衡這些趨勢。區塊鏈只是其中一環,還包括區塊鏈之外的去中心化(如P2P網路)、軟硬件安全("數字盾牌")以及生物領域等多方面。

Vitalik中文AMA:以太坊的技術、生態與未來

應用開發方向

Vitalik認爲當前技術突破和用戶採納已有成效,但最受關注的往往是曇花一現的投機項目。他提出了評估應用價值的三個標準:

  1. 能想象自己或認識的人願意使用嗎?
  2. 能盈利嗎?
  3. 對非用戶非投資者而言,這個應用的存在是否有意義?

同時滿足三點很難,目前可能只有支付、價值存儲和預測市場等少數應用達標。他呼籲再創造10個成功案例。

Vitalik對某些人將以太坊描述爲"不寬容"感到失望,認爲如果區塊鏈社區價值觀顛倒,他將失去參與興趣。但他發現線下交流中社區價值觀仍較爲一致,因此感到有責任與社區共同努力創造理想中的世界。這需要一些改變,如基金會在應用層面可能需要更積極支持某些方向,而非保持完全中立。

Vitalik中文AMA:以太坊的技術、生態與未來

通訊工具

Vitalik個人近兩年努力將大部分對話從Telegram轉移到Signal。但Signal也非完美,雖然加密但仍中心化,缺乏互操作性,需手機號登入,服務器可見元數據等。

他每年都嘗試使用Status,認可其去中心化努力,但仍存在可靠性問題。目前有多個小團隊各自開發通訊工具,但缺乏協作導致單個產品難以達到理想水平。

Vitalik最近開始使用Fileverse處理文檔,對其用戶體驗滿意,基金會多人已採用。他表示,如果有去中心化加密通訊工具能達到類似質量,他一定會努力推動社區遷移。

Vitalik中文AMA:以太坊的技術、生態與未來

以太坊基金會定位

Vitalik強調以太坊是去中心化生態,而非公司。若變成公司將失去存在意義。公司化是企業的角色。生態中已有諸多大公司如Consensys、各客戶端團隊、Coinbase、L2團隊等。

最佳方式是爲這些公司創造更多機會發揮優勢,基金會則擔任協調角色。

Vitalik中文AMA:以太坊的技術、生態與未來

社區分歧與未來方向

Vitalik觀察到社區存在不同觀點:

  • 一些早期參與者偏離初衷,過分追捧短期投
查看原文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讚賞
  • 6
  • 分享
留言
0/400
半仓就是空仓vip
· 13小時前
V神中文没我好
回復0
大饼信仰充值站vip
· 13小時前
这也要cai底层? 大饼就够了
回復0
gaslight_gasfeezvip
· 13小時前
这谁懂啊 无脑冲就完了
回復0
TokenDustCollectorvip
· 13小時前
早生态,晚挨打,各散吧
回復0
LiquiditySurfervip
· 13小時前
LP 玩家摸鱼中... 看世界比特流明灭浮沉
回復0
链上无间道vip
· 14小時前
V神总会让人神清气爽啊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