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幣是貨幣還是資產?(深度長文)

核心觀點: 以太坊獨特的架構決定了以太幣能夠成爲貨幣, 而其蓬勃的生態則決定了以太幣還是一項有儲備價值的資產。

以太幣並不是爲支付而生的,這有別於比特幣。2009 年,比特幣開創了數字貨幣的去中心化,解決了雙花問題,讓分布式帳本第一次大規模落地。盡管每秒處理容量很小,但在貨幣支付的領域其已經完成了空前的創新。2015 年的以太坊最初的構想則是創造一個龐大的去中心化計算機,使其能自如運行程序,解決合同的違約風險。而合同本就是價值和利益的約定,這種屬性屬於資產的重要定義,可以說以太坊創立之初就與資產在暗處緊密相連。但陌生的計算機概念和浮躁的炒作風氣,讓這些關鍵的底層邏輯被擱置在一角,舞臺中央是火熱的所謂的炒幣、挖礦、交易……仿佛所有加密貨幣都只是投機的工具,是虛擬世界的股票,是數字錢包裏的一團空氣……

以太幣能成爲貨幣,不是因爲它能在交易所被買賣,而在於它是以太坊網路中的價值衡量。正如前言,以太坊是一個立體的區塊鏈網路,不僅支持點對點支付,更能夠承載智能合約,完成預設的一系列操作。這種合約一旦成功上載,無法被刪除、修改、終止,除非整個以太坊代碼進行針對性更新。智能合約扮演了現實世界中司法機關、公證機構的角色,而且與生俱有強制執行的能力。這一系列復雜的代碼操作,需要進行價值的衡量,才能讓區塊鏈的維護者們樂於將其上載到區塊鏈網路。以太幣的概念,此時便出現。所以在邏輯上,以太幣是以太坊架構下被迫誕生的產物。因此,當前對於以太幣價值質疑的論調,猶如水中撈月,即便要質疑,也應該質疑智能合約的價值、區塊鏈的價值。

在以太坊內,以太幣是通用的一般等價物,但爲什麼也能跨越虛擬與現實,成爲真實世界的貨幣?傳統理論講貨幣的五大職能:1.價值尺度、2.流通手段、3.支付手段、4.貯藏手段、5.世界貨幣。以太幣顯然都已充分滿足,更核心的問題在於必要性而非可行性。有必要在這個時代使用加密貨幣嗎?非常有必要。回顧人類社會的貨幣發展史,從貝殼到銅幣,從黃金到紙幣。貨幣的形態逐漸抽象化,這是貿易發展的要求,也受益於技術進步的支持。而貨幣的屬性也從自然資源賦予的實物價值轉變爲法律背書的信用價值。部落地區的支付,依賴貝殼;國家內部的支付,依賴法幣;全球流通的支付依賴什麼?以太幣可以勝任,其只要在鏈上,就可以全球流通,沒有任何時空限制。這與先前所講的貨幣演化歷史事實上一脈相承,既是全球化、數字化的時代要求,也受到了區塊鏈落地的技術支持。同時,其屬性的訂立依據,不僅可以包含法幣的法律授權,更源自無法篡改的去中心化技術。

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中,有無形資產一項。古人也許不願意接受,爲什麼商譽能成爲一家制造業公司的重要價值組成部分。其實對於現代人而言,黃金和以太幣也都沒有太大的實用價值。根據世界黃金協會的數據,全球黃金貨真價實用在制造業領域的只有不到 7%,其次實用的是作爲珠寶,佔據了 37%。但人們直觀的感受是,黃金是沉甸甸的,但凡鎖在保險櫃是能在亂雲飛渡之中仍從容的,加密貨幣似乎虛無縹緲。而事實卻是,保險櫃裏的黃金被誰熔了算誰的,以太幣的所有權則記錄在全球的每一臺電腦之中(目前全球參與以太坊的全節點超 100 萬,記錄帳目信息的電腦更多)。此外,以太幣同樣具有黃金的稀缺性。自從 2022 年 The Merge 升級後,以太幣的總供應量就在 1.2 億枚的水平實現了動態平衡,有時甚至會因爲鏈上活動頻繁而縮減。物以稀爲貴的價值理論有兩方面尺度,一方面是真的稀缺,另一方面是真的需求。黃金早已在春秋戰國時代完成了投資者教育,而以太幣即便達成了稀缺的方面,大衆的需求認知的確還有很大的教育空間。而這部分空白亦將成爲以太幣價值的槓杆。但以太幣作爲對沖通脹和信用風險的工具,已經成爲既定事實。

綜上,我們已經充分說明了以太幣作爲現實世界貨幣的可行性、必要性、合理性。當我們掏出錢夾裏的紙幣,貨幣只能是貨幣,只能是資產負債表中的現金及等價物。但以太幣是貨幣,又不僅是貨幣,甚至能成爲資產負債表中的固定資產。

固定資產是指爲生產商品、提供勞務使用時間超過一年的資產,鋼筋混凝土建造的廠房即是根正苗紅的固定資產。巧合的是,以太坊也是一個巨大的工廠,其是全球近 60%DeFi(約 800 億美元)的土壤和支柱。一旦以太坊崩塌,至少這 800 億美元的金融產品隨即灰飛煙滅。但以太坊與混凝土廠房不同的是,後者隨着年限折舊,價值量會越來越低;前者則會隨着建築物的層層搭建,價值量越來越高。這也正是以太坊升級的主要路線:擴容。通過讓 Layer2 支持更大容量的數據處理,更緊密無間的聯合 Layer2 和以太坊主鏈,實現其在 Web3應用、去中心化金融、傳統資產代幣化等領域更龐大的承載力、更立體的服務力。盡管當前 DeFi 的重心還徘徊在數字原生資產,但傳統資產代幣化方興未艾,未來其版圖的擴張終究讓世人清醒的認識到:以太坊代表的支持智能合約的區塊鏈技術就是數字世界的鋼筋混凝土。

這個世界的很多資產都處於有價無市的狀態,但以太幣絕不是二環內的四合院。以太幣已經從邊緣的小衆潮流單品,變成了衆多國際大機構趨之若鶩的投資標的。截止 2025 年 8 月 4 日,全球以太幣 ETF 總市值已突破 200 億美元。僅美國以太幣現貨 ETF 在 7 月份就錄得超 54 億美元的淨流入,這其中大部分是機構的購買需求。此外,Sharplink、BitMine、Bit Digital 等衆多上市公司紛紛儲備以太幣,全球上市公司公開持有以太幣總價值超 51 億美元。同時,以太幣的長期持有者佔比在 2024 年從年初的 59%上升至年末的 75%。需求側已經充分證實,以太幣正在成爲一項國際機構爭相囤積的儲備資產。但資產也有不良資產和優質資產的分別。這二者本質上講,是收益、波動和流動性的區別。以太幣和比特幣可以算是全球流動性居於前列的資產,因爲其能夠在全球任何時刻交易,且在各大交易所內訂單薄深度較強,買賣匹配效率很高。此外還能支持鏈下交易、去中心化交易所交易。而其波動率的確是廣爲投資者所詬病的一大風險,在完全自由的市場下,沒有漲跌幅限制、沒有熔斷機制、甚至還有交易所崩潰的風險。但加密貨幣的價格波動越來越呈現理性的趨勢,尤其是今年內對於降息預期變動、關稅政策反復、伊以戰爭始末等的反應,充分體現了其價格與基本面、政策面強相關的特徵,基本上很難出現無法事後解釋的異常趨勢。而在收益上,以太幣更有獨特的質押機制,可以獲得近乎於無風險的回報,目前年化收益率約在 2.93%。雖然該收益一直處於下降趨勢,但也正說明了參與者的不斷累積,份額在不斷被稀釋,當市場盤子越來越大,以太幣終將成爲名副其實的優質資產。

其實以太幣之類的加密貨幣被列爲資產由來已久,但大多要麼是基於否認其貨幣屬性、證券屬性而作的歸屬,要麼僅認爲其近似於黃金,只有收藏價值,不屬於生產性資產。貯藏價值方面,前文已經做了充分的說明,其在以太幣總量保持稀缺的同時,還要支持以太坊生態的不斷擴張。也即是每一單位的以太幣將承載更大份額的鏈上資產,這個趨勢正在不斷上升。於是有人認識到,以太幣不僅僅是數字黃金,更是數字石油,能驅動數字世界衆多金融工具。然而,石油不能自我繁殖,以太幣卻可以。持有以太幣可以通過直接或者間接的方式參與以太坊質押驗證,共同維護區塊鏈建設而獲得回報。所以在這個層面,以太幣甚至具備了生產性資產的某些性質。但最終能夠落地坐實,仍然需要鏈上與鏈下資產的融合貫通。比如通過 RWA 的方式,將傳統資產上鏈,這不僅僅是鎖定傳統資產價值的過程,更是鎖定以太幣價值的過程。而這已成爲大勢所趨。

通過以上的探討可以發現,以太幣或者以太坊,仍然處於一個演進的階段。以太坊的不斷進化,爲以太幣提供了持久的成長性。從數字世界建造者的角度,以太幣的價值在於其是這個世界一磚一瓦的定價工具,維持了整個區塊鏈的正常運轉。而置身於這個世界之外的投資者角度,以太幣就是這個巨大數字世界的股份。還是每年有股息,股份還不會被稀釋的股票。

ETH3.1%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