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专属 #WXTM创作大赛# 正式开启!
聚焦 CandyDrop 第59期 —— MinoTari (WXTM),总奖池 70,000 枚 WXTM 等你赢!
🎯 关于 MinoTari (WXTM)
Tari 是一个以数字资产为核心的区块链协议,由 Rust 构建,致力于为创作者提供设计全新数字体验的平台。
通过 Tari,数字稀缺资产(如收藏品、游戏资产等)将成为创作者拓展商业价值的新方式。
🎨 活动时间:
2025年8月7日 17:00 - 8月12日 24:00(UTC+8)
📌 参与方式:
在 Gate广场发布与 WXTM 或相关活动(充值 / 交易 / CandyDrop)相关的原创内容
内容不少于 100 字,形式不限(观点分析、教程分享、图文创意等)
添加标签: #WXTM创作大赛# 和 #WXTM#
附本人活动截图(如充值记录、交易页面或 CandyDrop 报名图)
🏆 奖励设置(共计 70,000 枚 WXTM):
一等奖(1名):20,000 枚 WXTM
二等奖(3名):10,000 枚 WXTM
三等奖(10名):2,000 枚 WXTM
📋 评选标准:
内容质量(主题相关、逻辑清晰、有深度)
用户互动热度(点赞、评论)
附带参与截图者优先
📄 活动说明:
内容必须原创,禁止抄袭和小号刷量行为
获奖用户需完成 Gate广场实名
当RWA接入DeFi:KYC/AML合规的实施路径与挑战
现实世界资产(RWA)正在加速进入DeFi领域,为传统金融带来流动性变革。但目前在实践中,DeFi的匿名性与传统金融强监管(尤其是KYC/AML)存在一定冲突。实现合规并非简单移植,需创新架构与技术融合。
RWA与DeFi的融合不是简单的“接入”,而是催生一种新型金融基础设施。成功的KYC/AML合规方案必然是混合架构:链下身份认证与法律实体作为基石,链上通过ZKP、DID、可编程合规实现高效、隐私友好的验证与执行。监管机构需拥抱创新,明确“相同风险,相同监管”原则下的适应性规则。技术开发者则需将合规视为核心设计目标,而非事后补丁。
一、解耦身份与交易设置分层架构
分别从区块链身份和合约准入两个层面布局。
链下/链上混合身份验证 (Off-Chain/On-Chain Hybrid Identity)。用户通过Circle(USDC发行方)、Fractal ID、Parallel Markets等链下专业KYC提供商完成严格KYC/AML验证。生物识别、证件核实、风险数据库筛查均在安全链下环境完成。同时基于**链上可验证凭证,**生成零知识证明(ZKP)凭证(如Polygon ID)或灵魂绑定代币(SBT),证明用户“已通过KYC”或“非制裁名单”,无需暴露具体身份信息。凭证绑定至用户钱包地址。
合规准入层 (Gated Access / Permissioned Pools)。DeFi协议(如Centrifuge、Goldfinch)的特定RWA资金池设定基于凭证的访问控制准入规则。用户需提供有效凭证才可参与(存款、借贷、交易特定RWA资产)。当KYC状态过期或被吊销时,凭证自动失效,触发协议内预设动态凭证管理规则(如禁止新增投资、启动退出流程)。
二、实时交易监控与自动化AML筛查挑战
在动态监管方面,通过链下数据集成、链上交易行为监控以及可疑活动报告,多措并举。
链上交易行为监控 (On-Chain Transaction Monitoring)。 如可通过Chainalysis、Elliptic等工具分析钱包历史交易、关联地址(如与暗网、混币器交互),生成地址风险评分。另外,构建异常模式检测监控大额、频繁、来源/去向异常交易(如突然转入大量资金立即投资RWA)。
链下AML数据库集成。集成如ComplyAdvantage、LexisNexis的实时筛查****API。关键挑战是需将钱包地址与链下身份关联(依赖前述凭证体系),筛查才具法律效力。但另一方面,链上智能合约如何安全、可信地获取链下AML名单更新?需发展去中心化预言机网络(如Chainlink)的特定解决方案。
**可疑活动报告 (SAR) 的链上-链下联动。**协议或监控服务检测到高风险交易,需通过合规接口将加密后的交易数据+关联身份信息报告至监管机构/合规团队。关键挑战是报告流程、责任主体、数据格式需标准化。
三、明确责任主体与争议解决基本机制
主要解决责任承担和争议解决机制。
明确合规义务承担方 (The Gatekeeper Problem)。针对特殊目的载体 (SPV) / 法律实体,RWA发起人(如房地产公司、债券发行人)或协议核心开发者设立受监管实体(如Centrifuge的在美国注册的实体),作为法定责任人履行KYC/AML。针对许可型DeFi协议 (Permissioned DeFi),协议本身需要设计为需许可加入(节点、流动性提供者均需KYC),如部分企业级区块链方案(如Fnality)。另外,也还需要借助第三方合规服务商,如协议委托持牌机构(如信托公司、支付机构)处理用户尽职调查和交易监控。
司法管辖权与法律适用性。房地产RWA主要受其物理所在地即资产所在地法法律管辖。有些场景适用用户所在地法,需遵守用户居住地/国籍地的金融法规(如美国FATCA、欧盟AMLD)。同时,要求协议透明化设计明确公告适用的法律、监管机构及用户权利。
四、结合技术与法律解决隐私与效率的平衡
融合使用隐私计算技术、去中心化身份技术和经认可的监管科技与智能合约结合。
零知识证明 (ZKP) 的深度应用。KYC凭证可证明用户信息有效且未被列入黑名单,不泄露具体内容。还可以进行**AML筛查,用户本地运行筛查软件,生成ZKP证明“我的交易对手不在最新黑名单上”,无需向协议/对手方暴露对手地址。同时还可生成交易合规性证明,**复杂交易可生成ZKP证明其符合所有预设规则(如单一投资者限额)。
**去中心化身份 (DID) 与可验证凭证 (VCs)。**用户完全掌控身份数据(存储在个人数字钱包),仅在需要时选择性披露特定信息给特定方(如仅向RWA池披露“年收入>10万美元”证明)。提高互操作性,减少重复KYC。
监管科技 (RegTech) 与智能合约的结合。可编程合规,如将AML规则、投资限额、锁定期等直接编码入智能合约,自动执行。为监管机构提供“只读”API监管沙盒接口,监控整体风险,无需查看每笔交易的隐私细节。
五、在不断挑战与解决中前进
隐私与合规的永恒张力,即如何在满足监管实名要求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用户金融隐私,ZKP/DID是方向,但大规模应用需更多成熟实践。
**跨司法辖区协调也是一大挑战。**全球缺乏统一的加密资产/DeFi监管框架,RWA协议面临碎片化合规要求。
**责任界定模糊。**智能合约漏洞导致违规,开发者、节点、用户、SPV责任如何划分?法律亟待跟进。可以在模式设计时事先进行约定。
**预言机信任与安全性。**链下关键数据(AML名单、资产价格)的上链需高度安全可靠,否则成单点故障或攻击目标。
**制裁执行难题。**如何在无需许可的底层区块链上有效冻结特定受制裁地址的资产?技术实现极难,需依赖前端/出入金渠道控制,链上和链下相结合。
尽管挑战巨大,RWA在DeFi中的合规化路径正在Centrifuge、MakerDAO(RWA抵押品)、Ondo Finance(代币化国债)等项目中实践探索。这不仅关乎合法性,更是RWA解锁万亿美元级流动性的关键钥匙——合规是DeFi走向主流的必经之路,而非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