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独家活动: #PUBLIC创作大赛# 正式开启!
参与 Gate Launchpool 第 297 期 — PublicAI (PUBLIC),并在 Gate广场发布你的原创内容,即有机会瓜分 4,000 枚 $PUBLIC 奖励池!
🎨 活动时间
2025年8月18日 10:00 – 2025年8月22日 16:00 (UTC)
📌 参与方式
在 Gate广场发布与 PublicAI (PUBLIC) 或当前 Launchpool 活动相关的原创内容
内容需不少于 100 字(可为分析、教程、创意图文、测评等)
添加话题: #PUBLIC创作大赛#
帖子需附带 Launchpool 参与截图(如质押记录、领取页面等)
🏆 奖励设置(总计 4,000 枚 $PUBLIC)
🥇 一等奖(1名):1,500 $PUBLIC
🥈 二等奖(3名):每人 500 $PUBLIC
🥉 三等奖(5名):每人 200 $PUBLIC
📋 评选标准
内容质量(相关性、清晰度、创意性)
互动热度(点赞、评论)
含有 Launchpool 参与截图的帖子将优先考虑
📄 注意事项
所有内容须为原创,严禁抄袭或虚假互动
获奖用户需完成 Gate广场实名认证
Gate 保留本次活动的最终解释权
InfoFi 的悖论:一场集体自欺
在当下的 InfoFi 赛道里,几乎所有平台都在做同一件事:
用算法去检测、去限制,判断一篇文章到底是不是 AI 写的。
他们把这当作“秩序的防火墙”,相信只要守住这一关,就能保护所谓的“人类独特性”。
但问题是,这样的努力,本质上是一场集体自欺。
1. 限制机制,本身就是一种训练机制
算法检测看似是约束,但实际上是对 AI 的反向教育。
平台盯着什么,AI 就学会掩盖什么。算法挑剔什么,AI 就学会伪装什么。
当检测要求更复杂时,AI 的写作就会更像人。
更自然的语气,更微妙的情绪,更具人类逻辑的不完美。一次又一次,所谓的“限制”,其实是在帮 AI 完成拟人化的迭代升级。
这就是第一个悖论:
越想限制 AI,就越在加速 AI 的进化。
2. 创作者的被动博弈
在 InfoFi 的逻辑里,流量和速度决定生存。
如果有人拒绝使用 AI,他在效率上就被淘汰。
而一旦使用 AI,他就必须学会“绕过检测”。
这意味着,平台设计的限制,反而变成了创作者的必修课。他们不得不学习更精准的提示词,更懂得如何操控 AI 的文风,甚至学会模拟人类的逻辑跳跃与情绪波动,让文章看起来“更人”。
于是出现了第二个悖论:
限制不是让人类回归写作,而是把人类训练成 AI 驯兽师。
3. 人与 AI 的边界被消解
当所有创作者都卷进这场博弈,边界开始模糊:
人类写作与 AI 写作,已经无法分开。
“原创”逐渐成为一种幻象,它既可能是人写的,也可能是人+AI 协同的混合物。
而算法的存在,不是为了分清人和 AI,反而加速了这种混合的全面普及。
最终出现了第三个悖论:
所有文章都像人写的,但其实都是 AI。
4. 平台幻觉与社会幻觉
这就是 InfoFi 生态的集体自欺:
他们相信算法可以保护真实,却没意识到算法正在制造虚假的秩序。
这种幻觉,不仅属于平台,也属于我们所有身处其中的人。
当我们依赖 AI 去创作、依赖算法去判断、依赖平台去分配,我们已经共同进入了一个信息幻境:
看似繁荣的创作,背后却是同一套模型的自我复制。
在这里,限制已不再是限制,而是一种加速。平台越想守护“人类”,就越把社会推向彻底的 AI 化。
而当这一切发生时,我们甚至不再需要去问:“这篇文章是谁写的?”
因为答案是残酷的:所有文章都像人写的,但其实,都是 AI。
@KaitoAI @Punk9277